
杨叔子院士在病中坚持写作《往事钩沉》时,每完成一页,夫人徐辉碧教授都会仔细审阅,确认有无模糊不清之处。那时的他们,都已年过八旬。徐教授说国内股票配资,杨叔子一生秉持“人生在勤”的信念,从未改变。
《往事钩沉》书影
杨院士离世前一个月,曾向徐教授留下这样的嘱托:“我拜托你一件事:请把我成人成才的感悟告诉年轻人,希望有助于他们的成长。”
他一生践行并总结出的三十二字感悟,正是其生命轨迹的真实写照:“人生在勤,贵在坚持。勇于开拓,善于创新。尊重他人,依靠集体。理想崇高,自强不息。”
作为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和机械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者,杨叔子院士鞠躬尽瘁,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83%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教育理念:倡导“以文化人”,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;提出“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”“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”的学科建设思路;最早提出“智能制造”思想,为我国在该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。
他更是一位坚定的教育践行者:主编《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》,呼吁“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”;走遍全国数百所大中小学举办讲座;引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,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。
他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: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奖励近10项,国家自然科学奖、国家发明奖、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。余东升教授评价他“具有‘大先生’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”。
杨院士离世后,徐教授着手撰写《我和杨叔子》,希望为世间多留存一些关于他的珍贵记忆。历时两年,反复打磨,她在2025年初将书稿郑重交付给出版社,从杨叔子的出生到晚年的点滴,皆在其中。
“徐辉碧眼中的杨叔子”——这个选题本身就蕴含深情与价值。出版社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意义,迅速拟定了这样一段简介:
一颗红豆,两只手表,两人确定了心意。在随后七十余年的岁月里,两人既是相濡以沫的模范伉俪,也是矢志报国的亲密同志。他们把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,却把对方托举得最高;他们虽然不懂彼此的业务领域,却是各自辉煌成就的“咨询人”。在他们的一生里,伴侣之爱与国家之爱完美融合在了一起。
作者写作本书时已九十余岁,在对杨叔子的昼夕思念中,往事日渐浮现。作者花了两年时间收集起这些回忆短章,连缀成一个个旁人少知的杨叔子院士故事,从中也显露出一位独立有格的先生徐辉碧。本书是作者徐辉碧记录的与杨叔子相遇、相知、相伴、相守的一生,首次揭示了杨叔子人生中诸多未尝公开的细节,坦率地表达了二人对青年读者的无限期待。
然而,再动人的简介,也难以完全承载这段感情的厚重。若要真正走近杨院士与徐教授的世界,还需品读徐教授亲笔写下的文字。
徐教授坦言,写作此书,是为完成杨院士的嘱托——将他成长历程中的体悟传递给年轻一代,助他们少走弯路。如何讲述?徐教授选择最质朴的方式:讲述杨叔子的一生。
这并非易事。世间著作浩如烟海,但有几本是作者在九十余岁高龄之际,仍亲笔写就的?
做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们不禁联想到作家杨绛九十二岁时写下的《我们仨》——同样高龄执笔,同样记录相守相助的岁月,同样是影响深远的学者之家。正如《我们仨》所呈现的“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”,《我和杨叔子》也展现了另一种理想家庭的范式,独特而动人。
徐教授在书中这样开启回忆:
从 2015 年开始,我经常陪杨叔子在院士楼后面的小花园里散步。我们慢慢走,慢慢谈,围着小石子路转了一圈又一圈。冬天,我推他坐在轮椅上晒太阳、看山茶花。回想起来,我们年轻时谈恋爱,也未有过如此温馨的情景。
冬天,我们还会去东湖风景区的梅园。夏天,我们一起去东湖风景区的磨山。杨叔子很高兴,全家都很高兴。
杨叔子每天都要坐在小桌旁边看《唐诗宋词选》。每读40分钟左右,我就要他休息。然后我们围绕桌子走动,手舞足蹈地唱歌。常唱的歌有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《渔翁乐》,还有范仲淹作词的《苏幕遮》,“碧云天,黄叶地……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。
…………
杨院士热爱诗词创作,一生写下千余首诗词,却自谦“不专业”,晚年编选诗集时特以“槛外”为名,喻示自己仍是“门外汉”。他赠予徐教授的诗词不少,尤为珍贵。后经孔汝煌老师整理,精选36首,按年代编成《杨叔子写赠徐辉碧诗词小集》笔记本随书附赠,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。
现摘出一首,读者应该会会心一笑:
蝶恋花·晨起喜感赠辉碧
予与辉碧久习晨6时起,先忙家务,再观中央台外语新闻,辉碧并做早操。今日(辛卯十一月廿一)起时,残月当空,微光入户,八号楼学术报告厅灯已通明,似准备今天会议,而楼前池塘依然彩灯围绕,闪烁变幻,寂静校园,偶有汽车驰过。如此宁美,感而赋之以赠。
残月寒星光入户。寂静庭园,倏忽“奔驰”度①。学术高楼光透树,池塘彩拥霓虹舞。
你入厨蒸泡煮,我洗衣裳,却有“天鹅”助②。家务忙完相笑顾,银屏锻炼两无误。
注:
①“奔驰”借指汽车
②“天鹅”指“小天鹅”牌洗衣机
正如徐辉碧教授在近期的访谈中所言:“杨叔子一生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爱家人。《我和杨叔子》一书的出版,既表现了杨叔子期望年轻人成人成才的爱,也表现了我作为书的作者,对已经离开的杨叔子的绵延的爱。”
此次众筹版特别采用三面刷边工艺,并附有杨叔子院士与徐辉碧教授的钤印。另含三枚复刻版华科大徽章,分别是:1964年华中工学院版、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版(入选“211工程”)、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版(入选“985工程”),极具历史收藏意义。随书附赠金属书签一枚,激光雕刻杨叔子院士自况箴言:“一生乐作长途马”。
愿您与我们一起,将这份属于华科,属于杨院士和徐教授,也属于每一位学子和正为理想奋斗的青年的记忆,接续传递。
查看国内股票配资
发布于:湖北省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